全域无废,川渝共建“无废都市圈”
时间:2023-03-10 来源:中国环境报
“全域无废,川渝共建。”在保障各自辖区内固体废物处理时,重庆还时刻与四川省保持着紧密联系,让“节约战略”从多面延伸至全域。
2022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川渝两地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再进一步,携手布局“无废城市”建设,以“一盘棋”思维,从生产生活全过程入手,全面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致力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最亮底色。
事实上,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之初,川渝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就已开始共同发力,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2020年4月,在川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共同签订了《深化川渝两地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协议》《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开启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护的新篇章。
这两年,川渝两地积极落实联防联控机制,深化拓展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联合打击“固危废”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行为,携手共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取得积极进展,这也为川渝两地共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创造了条件。
位于大足区的重庆中天电子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重庆市主城都市区范围内的电子废弃物综合处理、处置业务。在拆解车间里,一台台废旧电器在生产线上经过10多道工序处理后,拆解分选出了电路板、电源线等电子零部件。
“公司主营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拆解与再利用。”中天电子公司环保部部长陈冬说,公司每年产生危废大约5000吨,部分需要运往四川、云南等地处置,过去危废跨省转移审批程序复杂,给企业带来不小的经营压力。
“白名单”合作机制建立后,中天电子公司不仅感受到审批的便利,固废库存压力也减轻了许多。“如今,产生的固废几乎能达到‘周清’甚至‘日清’。2022年,公司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超过150万台,跨省转移处置危废超过700吨。”陈冬说。
“按照‘就近转移、风险可控’原则,‘白名单’制度现已拓展延伸至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处长吕俊强告诉记者。2022年,重庆持续深化与云、贵、川等周边省市的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机制以及危险废物联防联控机制,积极服务危险废物产废企业和利用企业。
截至目前,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省(直辖市)纳入“白名单”的危险废物已达9类,涉及70余家企业,较2020年分别提升166.7%、240%,共审批危险废物跨省(直辖市)转移联单135件,审批转移量近5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与四川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协议,推动川渝两地资源共享、资质互认、区域联动、应急协作、执法协同、信息互通、人员交流,两省(直辖市)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的指导意见》。
“川渝共建‘无废城市’,涵盖十大任务。”吕俊强表示,未来,川渝将以制度改革为核心,由固体废物入手,聚焦工业、农业、建筑业、生活四大领域,围绕理顺各类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体制机制,从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全民行动“五大体系”开展路径探索,将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需求融入社会治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升级、公共意识提高和思想文化建设各层面,真正做到“全域无废,川渝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