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22年8月

广东加速建设“无废城市” 有哪些探索?

继深圳成为国家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城市后,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珠三角9市均入选。

  据省生态环境厅消息,目前已成立多个省级技术帮扶组,对试点地市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自2019年以来,省生态环境厅已投入近5000万元国家、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在实践中,“无废城市”涵盖内容庞大,广东有哪些探索?

  远程视频巡检提升监管效率

  “我们在检查中发现这家企业的危废未设置识别标识,便立即在系统上联系整改,随后企业上传加上标识后的整改反馈。”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和化学品处处长林卫强指着固体废物智慧监管系统介绍,“通过线上监管方式,实现用较少人力监管大量产废企业。”

  通过该系统的显示屏可以看到,目前智慧监管已覆盖所有产废企业,全市已有25692家产废单位录入,同时处置企业全部完成视频监控和车辆GPS+视频在线监管,依托系统开创的远程视频巡检功能进一步提升监管效率。

  “我们每月都会按计划抽检企业,监管人员不再需要去企业现场,而是通过系统联系企业环保责任人,现场用手机拍摄我们要检查的内容。”林卫强说,这样可减少打扰企业正常生产,如果企业不整改,后续再有针对性地去现场检查、处罚。

  建废本地利用处置比例提升至35%

  当前,深圳全市日产废38万吨,其中建废占比超85%,如何处置庞大的建废也是很多城市面临的难题,而现在,建废正在深圳实现“重生”。

  “收运过来的建废经过设备预处理、多层筛分后,形成不同粒径的再生骨料,这些骨料与水泥、粉煤灰等搅拌后,就可以做成混凝土建材。”在宝安区大空港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深圳市特区建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智介绍,“经主机压制和48小时养护窑处理,建废垃圾就变成了透水砖。”

  不过李智也坦言,目前项目的盈利效果仍不明显,“还有不少人接受不了建废做成的透水砖,但其实都经过相关质量检测。另外,行业现在也还不够规范,需要继续完善。”

  当前,针对建筑废弃物,深圳已建成38个固定式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设施,利用处置能力达到17.6万吨/日,本地利用处置比例由21%提升到了35%。

  同时,深圳针对不同类型固体废物都加快补齐基础短板,提升固废本地利用处置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成五大能源生态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能力提升到约2万吨/日,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新建、扩建11个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和利用处置能力项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批规模达到2982吨/日。

  小微企业危废处置费用降低

  在城市中,危废能否安全处置与市民健康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危废处置难、处置贵、管理难均是痛点。

  “这里面是从产废单位运来的危废,后期我们将以一个季度或半年为限,按计划送往危废处理单位。”在佛山市富钜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仓库,公司经理程里指着一个个分区排列并贴有危废标识的黑箱子介绍。

  “我们还采用‘一码溯源+流转过程可视化’的模式,收集的危废生成相应二维码标签及电子台账,随时可查询其产出地、后期去向等,实现危废在收集、贮存、处置全过程的信息可视化。”程里说。

  佛山产废企业超一万家,涵盖二十九类危废。此前由于产废企业与处置企业信息不对称、相关规范化管理服务供给不足等,危废处置成本一直较高。近年来,当地探索构建危废收集贮存的第三方治理模式“破局”。

  “有些中小微企业的产废量不高,导致处废单位不愿意专门来收运。现在设置第三方收集贮存单位后,他们可以一次性收集多类危废,减少了产废单位联系多家处废单位的成本,当危废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也有了与处置单位进行议价的能力。”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与辐射安全科科长王凯武说,目前佛山参与危废收集贮存的试点企业已达15家,初步构建起危废收集贮存体系,中小微企业危废年处置费用从试点前每家平均1万元以上降低到6000—7000元。

  同时,佛山鼓励危废处置企业建设区域性收集网络和贮存设施,吸引市外危废持证企业参与佛山危废的外运处置,去年试点企业共转出危险废物53337吨,很大程度缓解佛山危废处置压力。

【转自:南方日报网络版】

大数据赋能桐乡垃圾分类“智慧监管”

【转自:中国日报网】桐乡市固体废弃物监管平台是桐乡市在大数据应用领域的一次先行探索,是全省首个县市级固体废弃物监管平台,它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相关技术,整合桐乡各类垃圾处理数据,着力构建具有桐乡特色的城乡一体、集聚环保、统分结合、规范高效的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监管体系。目前,通过固废监管平台一期,桐乡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静脉大数据管理平台,打通了5个部门,11个镇(街道),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林废弃物等8大类22小类的数据信息资源,采集120个点位、2万多户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数据,实现了垃圾分类监管智慧化,真正做到“看得清楚”“查得清楚”“管得清楚”,为桐乡市垃圾分类工作逐步从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提供了经验。

多部门联通,实现信息共享。固废监管平台通过共享建设、综合执法、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商务、卫健等市级5大部门数据信息资源,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产废、转移、处置利用等400多万条数据进行多维度可视化智能分析展现,打通桐乡各分类垃圾数据,形成垃圾分类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管理。同时,根据桐乡静脉产业发展规划,由发改牵头、城管主导、镇街填报、各业务条口数据接入,以11个镇(街道)各级固废数据为基础,驱动平台管理,横向比对,纵向分析,在各个层级做好统筹管理,构建数据驱动的分级管理模式。

多手段推动,实现精细管理。固废监管平台主要围绕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以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工业固废、医疗废弃物等8大类典型废弃物为重点,主要具备“AI识别居民垃圾分类数据采集端”、“AI垃圾分类和监管系统”、“垃圾分类大数据共享系统”、“微生物处置点实时展示系统”4大板块,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桐乡市垃圾分类精准化管理水平。通过智能分类驿站AI监控、自动称重等功能,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反馈会通过摄像头抓拍实时上传至平台,不断加强居民垃圾分类的兴趣与效果。而垃圾分类监管“桐管家”模式,通过人工智能自动分析相关数据,通过对400多名桐管员的科学化管理,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此外,全市垃圾65辆大型垃圾转运车辆、34个中转站、新都(其他垃圾)及恒易(易腐垃圾)2个处置厂等轨迹与称重自动化上报,实现垃圾数据采集智能化,推动城市垃圾精准化管理。

多情景应用,实现科学整合。固废监管平台采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理念,从处理源头获取各类垃圾的实际数据,对桐乡各类垃圾数据进行整合,保证了数据完整正确性,对于没有的数据,进行有序补充。2021年,全市生活垃圾总量393094.85吨,年增长率-0.31%,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91.37%,平台对各类垃圾投入数量、重量、处理能力等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自动产生数据月、年存量对比。此外,固废平台数据还应用于年度垃圾减量目标制定、推进环保酵素商业化运作,促进易腐垃圾源头减量、居民垃圾分类情况反馈监督等多种情景,逐步形成桐乡固废监管平台核心数据。

浙江发布全国首个“无废指数”

[转:生态环境部]
“无废指数”是部省共建“无废城市”数字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首个核心成果,通过构建核心指标体系和各个分指数,定量、客观评价各地“无废城市”建设进展成效,对全省各地“无废城市”建设精准画像。

2021年11月24日,在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浙江“无废指数”首次对外发布,引起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各地第一时间开展针对性研究,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为“无废城市”建设找准发力点。“无废指数”发布以来,各地固废治理工作持续发力,数据动态采集准确性和全面性有所提高,有效推动了我省固废数字化管理进程。

对“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地方积极探索衡量标准。日前,在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浙江无废指数”发布,分值为76.17。这也是全国首个“无废指数”。

“‘浙江无废指数’是生态文明领域数字化改革的缩影,可以直观反映和评价‘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土壤与固体废物化学品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浙江无废指数”参考指标主要包括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人均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建筑垃圾产生强度等9项。
2022年,省生态环境厅将结合国家“十四五”方案,会同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继续深化“无废指数”探索实践,持续优化指标构成,探索增加“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等指标,推动实现各大类固体废物规的范化管理;同时不断完善各项统计调查数据采集制度、协同发布的工作机制,提升“无废指数”客观性和连续性,推动打破各类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壁垒,为国家“无废指数”建设贡献浙江经验。
“‘无废指数’能为地方‘无废城市’建设画像。”上述负责人解释,通过“无废指数”的量化分析,可以算出各地“无废指数”分值,进而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决策参考。目前,“浙江无废指数”已在“浙里无废”平台上线,“指数动态”可以直观展示全省11个设区市“无废指数”测评结果,反映各地“无废城市”建设总体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