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如何率先实现工业固废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的

发布时间:2023-04-01 来源:杭州日报

近年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掺烧一般工业固废已渐成趋势。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已有50座以上的生活垃圾焚烧厂拟掺烧市政污泥、厨余(餐厨)垃圾及其他一般工业固废,掺烧的工业固废种类包括:废旧纺织品、废皮革制品、废木制品、废纸、废橡胶制品、废塑料制品等。

近日,浙江省推出第一批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推荐名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无独有偶,去年十月,四川省南充市也曾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某技改项目进行环评公示。

当工业固废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有哪些难题要解?环保企业如何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也成为目前行业普遍思考的问题。

01当工业固废“困局”碰上垃圾焚烧“难题”

工业固废分为一般工业固废和工业危险废物,工业固废处理是我国固废处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中国工业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C919飞机一飞冲天、复兴号高速列车奔驰大地……一批批重大技术装备问世,标志着“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持续升级。世界银行显示,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产量占全球第一。

工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固体废物。数据显示,我国固废年产生量超过100亿吨,其中一般工业固废约33亿吨,占据近1/3的体量。与此同时,历年堆存工业固体废物总量超过600亿吨,占地超过200万公顷。如此巨大的体量,以及不断攀高的增量,都让一般工业固废处理注定无法“平凡”。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逐年增加,再加上历史堆存量大、性质复杂、资源化利用受限等因素,工业固废堆存占用大量土地,环境污染隐患突出,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显著增强,累计在运行的焚烧厂数量超过800余座,在产能急剧增加的同时,大多数省份面临着入场垃圾量不足的问题。据E20研究院调研显示,当前我国垃圾焚烧厂平均负荷率约为60%,很大一部分生活垃圾焚烧厂未能达到满负荷运营。

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协同处置一般工业固废能有效解决一般工业固废“没地去”、焚烧企业“吃不饱”的难题。协同处置工业固废是利用现有生活垃圾焚烧设施掺烧工业固废,发挥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处置能力和优势,既可有效利用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产能,又能协同处置工业固废,具有较为明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也是实现“无废城市”的重要手段。 

相对城市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含水量低且均质化程度高,其热值远高于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焚烧引入工业固废,既能弥补生活垃圾热值不足的问题,还能有效解决垃圾焚烧厂入场垃圾量不足的问题,协同焚烧能在垃圾“质”和“量”上助力发电效率的提升,因此,生活垃圾焚烧掺烧工业固废的研究和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02突破技术难题“固废专项”年度亮相

工业固体废弃物因种类繁多,其与生活垃圾相比,成分更加复杂,产量和各组分比例会随时间和地点变动而产生较大的波动,掺烧工业固废可能会对整个工况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协同处理工业固废需保证环保设施稳定运行,实现污染物的达标排放,这也会对烟气净化系统升级改造提出新的需求。工业固废的数量和种类还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如何处理这些新型废物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何借助协同处置工业固废,提高垃圾焚烧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增加发电收益水平等成为焚烧企业解决工业固废协同处置的难题。

以全产业链环境综合服务提供者走出了一条卓越的技术引领创新之路。固废云杭州团队在产业链数据整合对接上投入项目并深入实践。

微信图片_20230321093105.png

此次发布的技术成果涉及基础理论研究、高效发电技术、烟气再循环技术、污染物深度控制技术、火焰图像识别算法、智能焚烧系统等十余项技术成果,并已在康恒环境及参与单位超20 个运行项目推广应用,掺烧项目总处理量超2万吨/日,超1900吨/日新增掺烧量,总掺烧比约10%。

其中“嘉兴市一般工业固废信息化监控系统”已投入商业运行,该系统覆盖固废收集、分拣、贮存、转运全流程,不仅实现了嘉兴市中小企业工业固废网络化收集、数据化监管、集中化处置的全过程追踪,还实现了产废企业、收集平台、运输单位、处置单位及相关固废管理部门的实时信息共享,实现各方精准调配,实时监控管理,提高环保监管部门的固废管理全覆盖能力。

微信图片_20230321093328.png

03不止是技术创新固废专项收获广泛社会效益

Dingtalk_20230321093851.jpg

人才培养是固废专项的另一关注点。截止2023年,项目已培养具有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10人,其中浙江大学王老师博士后顺利出站,钱老师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企业不仅是一个技术创新主体,要解决技术问题,还是科学研究的主体,需要企业提出新的方法、新的科研范式、新的领域研究、新现象的解释,以及怎么转化为技术、高科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