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4  来源:中国环境报

走进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一幢幢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随处可见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诗画般的风景,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得益于武义县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大做强生态产业。

近年来,武义县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八八战略”为引领,紧紧扭住建设美丽武义和生态富民目标,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深层次创新“无废”产业,为武义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绿色动力。

提供技术帮扶,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

“去年2号车间完成了技术改造,减少污泥产生量 651吨,节约污泥处置成本58.59万元。”浙江超洁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平航介绍。超洁工贸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保温杯等不锈钢产品电解加工的企业,具备年加工7200万只保温杯电解抛光生产能力。

为助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金华市生态环境局武义分局主动对接超洁工贸有限公司并提供技术帮扶,对现有电解工段完成后的简单倒模工艺进行技术提升,收集产品中残留的电解液进行重复使用,从源头减少了单个产品的电解液损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不仅产品合格率提高5.9%,车间前处理酸洗槽废气收集率提高95%,而且年节约生产用水800吨,节省电解液236.8吨,减少污泥产生量共600多吨。

除了不锈钢产品电解加工产业,链条产业也是武义县八大细分行业之一,年产值达27亿元。近年来,武义分局大力推广链条产业技术升级改造,采用碳化硅作为去毛刺介质,生产工艺从水滚变成干滚,污水和污泥大幅度减少。

浙江恒平工贸有限公司便是链条产业绿色升级的代表。2021年,浙江恒平工贸有限公司开始改进生产工艺。“链条磨料用碳化硅替代石英砂或普通建筑砂,不仅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配件滚亮和滚圆角的时间缩短了25%,电能耗降低近25%。最重要的是污泥量锐减60%以上,极大减少了危险废物的产生。”浙江恒平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目前,武义全县10余家链条规上企业均和浙江恒平工贸有限公司一样,采用碳化硅源头替代,实现污泥危废产生量减半。

深层次创建“无废乡村”,拓展“两山”转化新路径

走进武义县全塘口村黑水虻养殖场,工作人员正在倒入豆腐渣喂养黑水虻。另一边,成年的黑水虻被投入莲田作为中华鳖、草鱼的饵料,中华鳖和草鱼的排泄物又能作为莲花的有机肥料,形成了“豆腐渣—黑水虻—中华鳖—莲花”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实现“无废”生产。通过这种综合种养模式,有机宣莲和中华鳖品质进一步提高,基地莲田每亩增收超过1万元,整村收入增加50万元。

目前,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已覆盖武义全县。全县宣莲产值达6000万元,相关从业人员超过8000人。

除了莲产业,武义县还将“无废”融入茶产业。更香有机茶种植基地便是“无废+茶产业”的典型代表。

据了解,基地将茶叶种植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茶沫等废弃物作为肥料回用,利用太阳能诱虫灯,以及信息素诱虫板、气象监测站等管理设施,运用物联网技术对茶叶长势、病虫害实时监测,实现了茶叶种植提质增效,是浙江首个5G+智慧茶园。

眼下,武义全县已建成和更香有机茶种植基地一样的数字茶厂4家、智慧茶园基地3个,茶园面积达12.15万亩,实现茶叶产值近13亿元。

“无废+产业”越做越大,“无废+乡村”在武义也做得风生水起。通过“一村一品”开展差异化“无废品牌”创建,目前全县有14个“无废乡村”,打造了菌光互补基地、浙中樱花漫谷、畲族风情博物馆、荷花莲子基地、户外运动基地、辣椒之乡、智慧茶园等多元化特色品牌。2023年,武义入选浙江省三星级全域“无废城市”。

如今,以“无废乡村”建设推进的乡村业态创新极大提升了农民绿色福利:武义县上端头村食用菌农业大棚区插上“菌光互补”的翅膀后,形成亩产鲜菇100多吨、亩收入超100万元的“双百”科技项目,成为科技推广示范园;车门村建立山哈部落,打造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生态旅游产业;溪里村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全村共30户农户加入“一间房”计划,每户每年增收10万元—15万元,村集体配套每年增收预计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