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10月11日 时间:转自:嘉兴日报

嘉兴港区“分”出绿色生活 打造“无废城市”

“你好,小纳!”“你好,人脸识别成功!请手动打开投口,将垃圾分类入桶……”近日,家住浙江嘉兴港区乍浦镇港龙花园的陆阿姨,来到小区内的定时定点分类清洁屋投放垃圾。一个名叫“小纳”的AI智能机器人萌态可掬,正在现场引导陆阿姨正确投放垃圾。

记者了解到,“小纳”是针对垃圾分类投放场景专门设计的AI智能机器人。近年来,嘉兴港区积极探索推行垃圾分类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在辖区115座定时定点分类清洁屋配备AI智能机器人,实现AI定时定点全覆盖。

通过人脸识别,AI智能机器人会在液晶屏上显示居民信息,并在作出分类质量评价后自动打开投口。同时,机器人还拥有丰富的垃圾分类语音宣教包,居民在垃圾分类方面有什么疑惑都可以直接询问它。“‘小纳’特别‘聪明’!之前我不知道玻璃瓶投放在哪个垃圾箱,我一问它,它就马上告诉我了,特别方便!”陆阿姨笑着说。

作为港区的“新兴”AI垃圾分类督导员,“小纳”不仅要完成垃圾分类“引导”工作,还身兼“监督”的职责。“‘小纳’可以利用AI技术对清洁屋周边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有效识别分类混投、落地包等违规行为,检测违规现象后推送至劝导员和执法部门,再由工作人员上门劝导,这样的精准溯源为执法提供了有力依据。”嘉兴港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AI赋能,以“智”提“质”。据统计,自去年年底港区实现AI定时定点全覆盖以来,居民在垃圾分类方面的知晓率、参与率、准确率从原来的89.01%、88.01%、99.25%分别提升至93.92%、90.74%、99.72%,成效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开始,港区再次提升更迭垃圾分类智能设备,打造“智能投口”+“自动换桶”新模式,助力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改造升级后的移动倾倒机器人可根据位置、桶满溢状态、投放峰谷时间段等综合算法智能选择垃圾桶,无需人工频繁换桶,助力实现“三无”状态,即无固定值守、无现场换桶、无环境污染。截至目前,港区已完成垃圾分类智能设备改造升级40套。

智能机器人在港区各个社区“大显身手”,农村的垃圾分类又配备了怎样的智能化技术?在嘉兴港区分类办,工作人员在电脑上打开乍浦镇农村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平台,界面上辖区各村的垃圾分类情况及数据一览无余。

据悉,该平台是港区以“慧”统运、以“数”促管,全力打造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新模式的生动实践,助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即刻清运、即时监督”。“收运员上门收集垃圾时,收运车上的智能称重设备可将户主信息、垃圾总量、分类评分等数据自动上传系统平台,后台依据数据生成积分和质量评价报告,建立村民生活垃圾投放档案,每天实时掌握各村的垃圾重量和投放质量。”港区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说。

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港区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港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关键一环。目前,港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及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与此同时,全区成功创建“无废小区”12个、“无废乡村”1个。下一步,嘉兴港区将加强宣传,引导公众科学认知资源再生产品,让“无废”生活方式转化为自觉行动,让“无废”理念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