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9  来源:浙江日报

舟山定海因地制宜破难题打造海岛“无废城市”样板

刚开放不久的白泉镇觅林古树园里,800余株古树抽出新芽,市民搭起帐篷在草坪席地而坐,畅享天然氧吧带来的清新;行驶在舟山本岛西海岸马目山上,海风轻拂,山海画廊满眼皆风景……初夏的浙江舟山定海,青山带笑,绿水悠悠,繁花似锦美如画。

近年来,定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荣获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称号,连续四年获评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在打造海岛“无废城市”过程中,定海主动聚焦海岛城市船舶污染物、海洋废弃物、小微企业危废收运处置等难点堵点,对症施策,统筹做好能力提升、机制创新等文章,共绘“无废城市”新底色。

目前,全区危(固)废处置总量达到130万吨/年,覆盖保障全市产废企业2300余家,以打造更高层级海岛“无废城市”为目标,让绿色发展成为最动人的色彩。

强化内外联动,畅通危废岛际运输

针对舟山跨海大桥禁止危废转运车辆通行的困境,定海立足岛际产业发展实际,先后对接省市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交警、大桥管理等部门20余次,2022年成功获准舟山跨海大桥金塘大桥段危险废物转运车辆通行,完成危废转移岛链互通,结束了15年来偏远小岛企业船运转陆运高成本处置危废的历史,实现企业降成本、区域减风险。据测算,通行后预计每年可为小微企业节约危废运输费用约100万元。

针对金塘、册子、长白等偏远小岛上机械加工、汽车修理等13类行业长期存在的危废收集处置难题,聘请第三方团队开展实地调研,制定小微收运体系实施方案,在偏远小岛科学布设了4个暂存点位,采用零存整运的方式,动态处理企业产生的危废,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点位布置到小岛上,为我们处置危废节省了时间和资金。”金塘一位企业主如是说。据统计,暂存点位建立后,定海偏远小岛企业危险废物暂存时间平均减少2个月,转运运输距离平均每次减少约12公里,企业每年节省处置成本总计约200万元。

推动资源再生,健全固废收运体系

走进舟山本岛北部的金科资源再生有限公司分拣中心,一块块建筑垃圾通过输送带传入机器,经过破碎、筛分、磁选等工序,它们将被转化为人工鱼礁、再生混凝土、地砖等再生产品,实现固废循环利用。

“我们按照‘专业化二次分拣、智能化高效清运、最大化资源利用、集中化统一处置’原则,开展相应的二次分拣、破碎打包、资源化处置等工作。”分拣中心回收体系建设负责人说。

去年3月,金科公司取得市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回收体系建设工程的资质,主要处理本岛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生活源可回收再生资源,服务于市政建设以及诸多民生项目,为定海全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在固废收运方面,定海以“金科数字化平台”为核心,二线并进,实施线上线下统一收运。农村地区设置统一规范收运暂存点,定期为农村居民处置建筑垃圾、低值废物和可回收物;城区试点设立回收驿站,支持电话预约上门回收,目前驿站辐射覆盖10个小区、3000余户居民。

多元处置利用,提升末端处理质效

今年,位于定海区马岙街道的中海石油舟山石化有限公司多了一项新业务,企业与纳海固废、同舟环保等4家本地危废处置企业开展废油点对点利用合作,将预处理废油转化为芳烃产品和成品油。预计最大利用量可达4.5万吨/年,为企业节约处置、运输费用近亿元。

“预处理废油处置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安全风险大,而转化产生的芳烃产品和成品油经济价值高、市场容量大。”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定海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舟山海运业发达,船舶企业多,这样的处理有效化解船舶油污水、油泥外运隐患,实现废油本地资源化、产品化利用。

根据区域行业固废产生特点,定海定向招引油污水、废油泥、废矿砂等固危废类别处置企业,持续提升区域处置能力,实现处置能力与区域产废基本平衡。近两年,累计投资20.65亿元,新建项目13个,危险废物处置能力由37.5万吨/年增至85.5万吨/年,一般工业固废处置能力由71.9万吨/年增至240.1万吨/年。

为减少固废的产生,定海还推动重点螺杆加工企业工厂数字化改造,一期五家试点企业去年完成升级提升,今年启动3家企业进行改造。“改造升级后的多功能机床可源头减少30%废铁屑产生量,自带收集传输系统,实现固废闭环收集暂存。”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定海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进“浙固码”应用,精细化提升固废管理。目前,定海15家重点产废企业实现领码覆盖,与“浙江危险废物在线”联网,实现危废实时动态监督,做到正向无缝衔接和反向精准追溯。